發布日期:2022-04-17 點擊率:53
近兩年隨著云計算、大數據、計算虛擬化等等技術的興起,伴隨大家對“云”的向往,促使加快了網絡虛擬化技術的成熟與應用。可以這么說目前的IT基礎網絡無“云”不談,交換機虛擬化技術幾乎成為了新建網絡架構的首選技術。
那么交換機虛擬化的部署原理是什么?現實網絡結構中該如何部署?虛擬化2.0做了哪些方面的增強和創新?今天我們就揭開交換機虛擬化技術的神秘面紗,對該技術進行全面了解;
現在我們來看下業界常見的高端交換機虛擬化技術的部署模式,如圖1。
(圖1)
參照兩臺設備部署模式,兩臺設備分別為成員“主”和成員“從”設備。虛擬化互聯主要靠高速線卡的物理端口通過鏈路捆綁直接互聯實現。如圖1。
互聯鏈路我們稱之為VSL(Virtual Switching link)鏈路,考慮性價比的問題,主流有兩種部署方式:
方式1:直接通過普通高速光纖互聯,速率高,成員部署距離不受限制,在多核心節點、災備互聯等場景下應用廣泛;
方式2:通過專用連接電纜連接,成本低,成員距離受限,適合同機房、同機柜部署。
設備虛擬化架構部署完成后,從管理角度看,兩臺或者多臺設備“整合”稱一臺設備,他們共享一張路由表、一張轉發表;等同擁有一臺部署多張主控、多張業務線卡的“超級”交換機,所有的功能部署方式等同于單臺設備配置。
如上的網絡結構部署模式,我們稱之為VST 1.0(Virtual Switching Technologies )。目前在大樓局域網、園區網及數據中心廣泛部署,應用成熟;同時隨著市場部署量增多,應用場景覆蓋面增大,維護經驗的積累,我們也發現上述部署模式下在技術上存在進一步優化和提升的“創新”潛力;
比如:設備之間的虛擬化連接全靠設備中間的VSL互聯實現,難免出現:
■ 鏈路帶寬不足,容易形成帶寬轉發瓶頸;
■ 正常數據轉發報文和虛擬化管理報文同一物理通道傳輸,易出現數據報文搶占帶寬資源,造成架構“分裂”隱患。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索爾維全系列Solef?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