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5 點擊率:68
上周五,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組織實施2012年物聯網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專項的通知》,將著力培育發展一批物聯網技術研發和產品設備制造優勢企業。分析人士認為,通知將促進物聯網行業發展。
通知稱,2012年發改委將組織實施物聯網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專項,著力突破制約我國物聯網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為物聯網規模化發展提供有效的產業支撐;制定基礎共性技術標準;依托已有基礎,建設公共服務平臺,著力解決檢測認證和標識管理問題;加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著力培育發展一批物聯網技術研發和產品設備制造優勢企業。
此次物聯網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通知發布,對于我國物聯網整個行業起推動促進作用,是建設智能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政策在物聯網發展上起極大推動作用。目前看,國家政策比較支持,2011年中國物聯網產業規模大概是2600億,此次也提出了2012年物聯網專項資金申報要求,行業發展前景廣闊,物聯網概念可以中長期持續關注。
專家熱議物聯網 三大瓶頸拖累產業發展
5月19日,第七屆中博會的專題活動之一——中國物聯網應用暨“智慧”城市論壇在長沙舉辦,來自全國的業內專家和企業為大家描述了未來“物聯網城市”的美好愿景,同時診斷出物聯網發展仍有三大瓶頸:需求不旺、設備依賴性強、缺乏標準。
雖然物聯網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成為國家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同時,全國各地都在推廣物聯網項目,但與會人士均表示,物聯網在國內的發展仍與期望不符。
著名激光與非線性光學專家、中科院院士姚建銓研究物聯網多年。他認為,標準難統一是推廣緩慢的主因,各地物聯網應用的接口、接入與服務等標準不統一,各自為政,就很難大面積推廣。
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張亞斌則表示,需求是拉動市場的主要動力,而如今,消費者對物聯網的需求有待培育。很多人沒有享受過物聯網應用的便利,不愿意為此付出額外的成本。此外,還涉及到商業機密、個人隱私等法律問題。
比如智慧旅游項目,外出旅游不用導游,手機拍攝所到景點,就能知道其“前世今生”,還能查到周邊酒店的客房空余量,是個很好的愿望。然而,考慮到商業機密,有的酒店可能不愿意透露真實的情況,這就阻礙了進一步信息共享。
中國電子學會物聯網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馬建表示,閉門造車也是重要原因。多年來,國內物聯網研發始終處于封閉狀態,企業進入門檻較高,創新能力較強的小企業很難進入該領域,更難取得支持,這對于新興產業來說,是很大的弊端。
從更高的層面審視物聯網
IBM最早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引起了世界的關注;無獨有偶,溫總理在2009年也提出了“感知中國”的理念。這兩個設想中大量的應用了物聯網的技術,但是并沒有提物聯網的概念。從2010年概念剛出現時的浮躁,再到2011年對物聯網未來的憧憬,現在該是腳踏實地做事情的時候了。對此楊書華認為,“不要拘泥于物聯網概念中,要跳出這個圈子,尋找真正適合企業的產品和商業模式。”無論是智慧地球還是感知中國,都是站在比物聯網更高的層面去解讀行業,這種思路值得所有的企業去學習。
空談物聯網弊端分析
造成空談概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場對物聯網應用的需求依然不明確。楊書華指出,“缺乏剛性的需求市場,讓企業無所適從,以至于缺乏做應用的動力,只好炒作概念。”市場需要企業來培養,一味的等待市場的需求并不是明智之舉,主動尋找市場需求才是成熟企業應該做的事情。
那么是怎樣的原因造成了市場反應冷淡的情況,楊書華分析認為主要問題還是出在沒有成熟的產業鏈條上。物聯網內容龐雜,包羅萬象,有部分技術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但是沒有將這些技術較好的整合到一起。單一的技術是無法形成應用的,沒有成熟的應用就不足以引起市場的波動。歸根結底還是沒有讓人耳目一新的產品出現,企業也沒有找到市場的突破口。
[DividePage:NextPage]
物聯網的繁榮需要企業的推動,據速途網了解,目前可以盈利的物聯網企業在以前都是有自己成熟的產品的,這類企業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現在這些企業需要做的是將原有產品物聯網化,在保證活下來的基礎上做概念創新。楊書華認為這是一種很穩健的做法,“企業需要找到依靠點,在技術方面不需要一位的去開發,盡早落地形成實體是非常關鍵的。”
物聯網將加快推進制造業“兩化”深度融合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征是通過傳感器等方式獲取物理世界的各種信息,從而提升對物理世界的感知能力,實現智能化的決策和控制。我國政府對物聯網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早在1999 年中國科學院就開始研究傳感網;2009年,溫家寶總理做出指示,要在無錫建立中國的“感知中國”中心;2010年,國務院將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總之,國家重視發展物聯網,給予很強的政策支持力度。
物聯網在制造業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物聯網在制造業領域,主要是通過RFID、儀器儀表、工業控制等技術實現對工業全流程的“泛在感知”,并以此為基礎實施優化控制,來達到提高產品質量和節能降耗的目標。通過以物聯網為代表的信息領域革命技術來改造傳統制造業,是我國制造業升級發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由之路,物聯網的發展將極大的促進制造業“兩化融合”的發展。
物聯網在制造業的“兩化融合”可以從以下4個角度來進行理解:
生產自動化
將物聯網技術融入制造過程的各個環節,借助模擬專家的智能活動,取代或延伸制造環境中人的部分手工和腦力勞動,以達到最佳生產狀態。通過應用整合信息系統、人機界面設備(PLC觸摸屏)、數控機床、機器人、PDA、條碼采集器、傳感器、I/O、DCS、RFID、LED生產看板等多類軟硬件的綜合智能化系統,實現布置在生產現場的專用設備對從原材料上線到成品入庫的生產過程進行實時數據采集、控制和監控。同時,智能制造系統實時接受來自ERP系統的工單、BOM、制程、供貨方、庫存、制造指令等信息,同時把生產方法、人員指令、制造指令等下達給人員、設備等控制層,再實時把生產結果、人員反饋、設備操作狀態與結果、庫存狀況、質量狀況等動態地反饋給決策層。
產品智能化
利用傳感技術、工業控制技術及其他先進技術嵌入傳統產品和服務,增強產品的智能性、網絡性和溝通性,從而形成先進制造產品。所謂智能性,指產品自己會“思考”,會做出正確判斷并執行任務。比如智能冰箱能根據商品的條形碼來識別食品,提醒你每天所需飲用的食品,商品是否快過保質期等;所謂網絡性,指產品之間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聯系。比如智能電表可以同智能家電形成網絡,自動分析各種家電的用電量和用電規律,從而對用電進行智能分配;所謂溝通性,指產品和人的主動的交流,形成互動。比如電子寵物可感知主人的情緒,根據判斷用不同的溝通方式取悅主人。
管理精細化
以RFID等物聯網技術應用為重點,提高企業包括產品設計、生產制造、采購、市場開拓、銷售和服務支持等環節的智能化水平,從而極大提高管理水平。將RFID技術應用于每件產品上,即可實現整個生產、銷售過程實現可追溯管理。在工廠車間的每一道工序都設有一個RFID讀寫器,并配備相應的中間件系統,聯入互聯網。這樣,在半成品的裝配、加工、轉運以及成品裝配和再加工、轉運和包裝過程中,當產品流轉到某個生產環節的RFID讀寫器時,RFID讀寫器在有效的讀取范圍內就會檢測到編碼的存在。EPC代碼將成為產品的唯一標識,以此編碼為索引就能實時地在RFID系統網絡中查詢和更新產品的數據信息。基于這樣的平臺,生產操作員或公司管理人員在辦公室就可以對整個生產現場和流通環節進行很好的掌握,實現動態、高效管理。
產業先進化
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是一種高附加值、高增長、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會經濟發展手段,通過與傳統制造業相互融合,可以加快產業不斷優化升級。首先,物聯網可以促進制造業企業節能降耗,促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其次,推動制造業產業衍生,培育新興產業,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最后,推進制造業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過程、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開發、企業技術改造等環節兩化融合,提高智能化和大規模定制化生產能力,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實現精細管理、精益生產、敏捷制造,實現制造業產業優化升級。
中國制造業經過這些年的信息化發展,已經由初期的MIS到ERP、CRM、SCM,從CAD/CAM到CAPP、PLM,初步達到一定的規模。制造業從以往的產品競爭,到現今的服務競爭,而物聯網的引入又將引發技術的競爭,進而引發產業的升級優化。物聯網在制造業無論是生產過程性能控制、故障診斷還是節能減排、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都將帶來的新的發展。物聯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是對制造業“兩化融合”的又一次升級換代,能提升企業競爭力,使企業更多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必將引發制造業行業一場新的技術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