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類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動態

      制造業“雙創”平臺的演進路徑與應用場景

      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50

      ay: block;">  制造業“雙創”平臺正逐步突破企業、產業、地域的邊界,推動創業創新活動沿“鏈條式分工協作——集群式融合融通——生態化共生”演進的路徑迭代完善,呈現出豐富多樣的應用場景。

        近年來,制造業“雙創”厚積薄發、成效突出。在大量“雙創”政策的實施推進下,一批全球性、跨領域的開放式“雙創”平臺快速發展壯大,成果交易、融資創投、業態孵化等基于平臺的“雙創”服務日益豐富,極大地釋放了企業創業創新的活力,推動生產方式向協同化創新、網絡化制造、平臺化服務方向轉變。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向制造全過程、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深度滲透,技術融合度、產品復雜度、服務多元性不斷提高,多數“雙創”平臺正逐步突破企業、產業、地域的邊界,推動創業創新活動沿“鏈條式分工協作——集群式融合融通——生態化共生演進”的路徑迭代完善,成為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引領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構建產業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核心驅動力。

      制造業“雙創”平臺的內涵和特征

        制造業“雙創”平臺是面向制造業與互聯網全面融合需求,以工業網絡、工業軟件、工業云和工業大數據等技術為支撐,以人、設備、技術、資本等制造要素的在線化和業務系統的集成化為基礎,以研發、生產、孵化等制造能力的開放、交易為核心,以多方參與、高效協同、合作共贏的融通發展機制為紐帶,推動企業生產制造全過程、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創新的開放式平臺。從當前實踐看,近年來涌現的諸多工業云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分享制造平臺、眾創平臺、眾包平臺等都屬于制造業“雙創”平臺的范疇。

        從技術層級看,制造業“雙創”平臺本質上是工業互聯網平臺,依托成熟的云計算基礎設施(IaaS平臺),搭建工業PaaS平臺,供工業APP開發者開發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應用服務,支撐眾多創新主體開展協同創新。

        從功能層級看,制造業“雙創”平臺是制造要素在線化平臺,是制造能力開放交易平臺,是創業創新服務支撐平臺。

        制造業“雙創”平臺呈現出以下特征:

        資源要素池化。創新主體通過把“雙創”平臺搭建在“云基礎設施+云計算架構”的技術體系上,推動制造全過程中應用的各類軟件,以及數據存儲、挖掘、分析等功能逐步向云端遷移,通過虛擬化、結構化數據庫等技術手段構建巨大的資源池,支撐創新主體高效匯聚、動態配置創新創業資源。

        業務系統集成化。基于“雙創”平臺,打通研發設計、產品制造、組織架構、經營管理、業務流程、財務管控等重點環節,實現各業務系統之間、各環節之間、各環節與“雙創”平臺之間的應用集成和互操作,達到信息流、數據流無縫傳遞的狀態。

       

        服務能力開放化。當前創新主體僅僅依靠內部資源進行高成本的創新活動,已經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雙創”平臺擁有開放的邊界,通過互聯網實現資源供需雙方的對接和共享,將全球、全行業先進的技術、知識、產品、理念、模式集聚起來,將創新主體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供應鏈物流、人才培訓、測試驗證等能力交易在線化、市場化,并通過質量認證、企業征信等配套服務完善交易市場,為創新主體發展提供最佳解決方案。

        參與機制靈活化。“雙創”平臺在資源整合、管理模式、運行機制、開放服務等方面都需要結合創新主體實際需求,創新體制機制,確保充分挖掘和釋放“眾”企業、 “眾”部門、“眾”環節、“眾”員工的創新創業潛力,激活傳統企業中的人和組織,助推形成基于互聯網的新型制造業發展理念和戰略、組織、流程、管理、業務模式。

        體系生態化。體系生態化是“雙創”平臺建設的高級階段。圍繞生態系統主導權的競爭是產業競爭的最高形態,本質是整合“平臺+服務提供商+用戶”生態資源,構建基于平臺的制造業“雙創”生態。這要求企業在生態系統的形成、演化中不斷調整優化自己的功能定位,及時調整拓展相關的管理參量和服務范圍,在定位優化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鏈,形成分工有序、協同創新的“雙創”生態。

      制造業“雙創”平臺的演進路徑

        從縱向看,制造業“雙創”平臺呈現出技術集成—資源集聚—能力開放的發展路徑。

        制造業“雙創”平臺起步于工業互聯網平臺,在資源集聚中發展,在能力開放中成長成熟。在“雙創”平臺發展初級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搭建融合工業網絡、工業大數據、工業云、系統集成和信息安全等各類技術的支撐平臺,作為提供端到端“雙創”服務的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數字化、云化(資源池化)、系統集成與信息安全等功能。

        隨著建設的不斷深化,“雙創”平臺將設計、仿真、工藝等研發資源進行云端遷移和部署,在線采集生產裝備、倉儲物流、客戶資源、營銷體系等制造資源能力,在線匯聚創投機構、檢測認證、培訓宣傳等孵化服務資源,推動各類資源能力泛在連接、共享開放、彈性供給、高效配置。這一過程中,制造企業無論是建設面向企業內部的“雙創”平臺,還是面向社會的“雙創”平臺,都實現了各類制造要素的數字化、在線化,形成一個在線化、共享化、市場化的“雙創”資源池。比如,海爾基于平臺整合3600家創業創新孵化資源,為200多個創業小微、3800多個節點小微和上百萬微店提供服務,創造百萬就業機會。

       

        在各類創新創業活動持續不斷的交互下,“雙創”平臺逐步完善,企業的研發能力、生產能力、孵化能力等制造能力被封裝為可計量、可協同、可交易的服務,基于數據驅動、供需高效匹配的制造能力開放、共享和交易的新模式逐步形成,推動制造范式的遷移和制造體系的重建,催生出更多貼合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比如,航天云網圍繞生產制造、試驗驗證、計量檢測整合17大類2600余項專業能力,開放126款大型高端工業軟件、1.3萬余項設備設施。

        從橫向看,制造業“雙創”平臺呈現內部集成—產業鏈整合—產業生態圈的發展路徑。

        制造業“雙創”平臺首先要實現的是在企業內部實現所有環節信息無縫鏈接,這是企業內部開展“雙創”的基礎,既包括重點環節的“雙創”(如研發設計部門內部的“雙創”),也包括跨環節的“雙創”(如研發設計與制造環節間的“雙創”),還包括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雙創”(如涵蓋產品研發、設計、計劃、工藝到生產、服務的全生命周期的“雙創”)。在不斷深化產品設計與制造集成、經營管理與生產控制集成、產供銷集成以及決策支持集成的基礎上,企業推動從業務流程、組織架構到運作模式的整體性、系統性變革,重新激活企業的技術、裝備、系統、流程和組織,重新塑造形成協同研發設計、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生產管控、供應鏈協同管控、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網絡化經營管控和財務管控互聯網化等互聯網時代的新型能力,促進新的發展理念、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斷發展。比如,烽火集團、大唐電信等企業借助“雙創”平臺,更便捷地獲取和使用內外部創新資源,大幅提升了自身技術創新效率;三一重工、濰柴動力等企業變革運營模式,建立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多方參與的“平臺+創客+用戶”新業務模式。

        在市場競爭牽引和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下,每家企業都在追求生產過程中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之間的無縫銜接與有機協同。這一目標在企業內部層面實現后,就逐步打破產業、區域、國家邊界,從企業內部的信息集成轉向產業鏈信息集成,從企業內部的價值鏈重構轉向企業間的價值鏈重構。因此,在“雙創”平臺中,企業之間價值鏈的整合,企業間研產供銷、經營管理與生產控制、業務與財務全流程的無縫銜接和綜合集成大量展開,產品開發、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等不同企業間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持續升級。比如,海爾、榮事達通過構建產業鏈級平臺,建立資源共享、利益分享機制,促進形成涵蓋內部員工、外部團隊的社會化協同創新方式。

        隨著產品競爭向產業生態競爭的轉變,產業生態控制權的競爭日益白熱化,越來越多的大企業試圖依托平臺建設,持續集聚整合跨行業、跨區域、跨國界的各類要素資源,加強了與中小企業的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合作方式,進一步強化技術、品牌、市場優勢,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只有建立良好的生態系統,讓生態系統的各方合作共贏,才能共同做大市場、做大產業,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比如,中國商飛聯合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深化政府參與立項出資、科研和基金機構合作運作模式,通過創新產業園、孵化器等業務平臺,形成“中心統籌,全球研發,全國轉化”的創新創業生態。

        在企業具體實踐中,制造業“雙創”是覆蓋所有領域、環節的創新活動,由于各自發展基礎、特點優勢、創新需求和實施重點的不同,在“雙創”平臺建設的縱橫發展路徑上,企業探索出形式各異、特點突出的不同發展模式,大體可歸納為兩大類型五種模式。

        一是大型制造企業通過建設平臺推進“雙創”,主要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協同創新型。航天科工、濰柴動力、中國商飛等制造企業通過搭建航天云網等網絡化協同創新平臺,推動制造資源、生產能力的集成整合、在線分享和優化配置,實現多地區、多用戶、多任務并行協同,推動企業資源優化的邊界從內部走向全產業鏈,企業間合作方式從業務協作走向產品、要素、能力交易,有效促進跨企業業務系統的互聯、互通、互操作,帶動產品、模式和業態創新。濰柴動力基于“雙創”平臺開展四地協同研發,將海監船發動機研發周期從24個月縮減至18個月,研發成本降低30%。

        管理變革型。榮事達、韓都衣舍等制造企業面向動態多樣的消費需求,通過搭建開放式創新平臺,打造網絡化、扁平化、平臺化的管理新模式,推動企業從管控型組織向創業孵化平臺轉變,通過創新利益分享機制,推動創業者實現與企業的共生共贏。榮事達通過“雙創平臺+合伙人制+事業部制”三位一體布局,打造集團和創業者利益共同體,有效發揮集團資源優勢和創客技術優勢。

        產業鏈整合型。海爾、鮮易控股、三一重工等制造企業以“線下實體空間+線上孵化平臺+‘雙創’服務”為發展主線,推動產學研“雙創”資源的深度整合和開放共享,促進形成資源富集、創新活躍、高效協同的產業創新生態,推動自身轉型升級,進一步強化產業技術、品牌、市場優勢,不斷增強創新能力。通過開放大企業優勢資源,推動中小微企業發揮專業分工優勢,成長為行業隱形冠軍,延伸和豐富了產業鏈;推動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第三方機構等多元主體加入,促進形成資金鏈服務鏈引導創新創業鏈、創新創業鏈支持產業鏈、產業鏈帶動就業鏈的良性循環。鮮易控股依托平臺帶動3200多名員工參與創業創新,供應鏈生態圈涵蓋3800多家小微企業和16.3萬員工。

        二是基礎電信企業、互聯網企業積極構建“雙創”服務生態,主要包括以下兩種類型:

        要素配置服務型。三大電信運營商等基礎電信企業,通過產業孵化服務平臺,集聚整合大型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智庫機構、金融資本、孵化管理、創業培訓等優質資源,為“雙創”提供精準的要素配置服務。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通過網絡化生產能力要素配置平臺,實現產業資源的實施在線監測、需求精確匹配,有效改善產業鏈運轉效率不高、產能過剩等問題。

        共性技術共享型。東方國信、數碼大方、索為云網等互聯網企業基于自身制造技術和知識優勢,發展面向制造企業的“雙創”服務平臺及解決方案,提供軟件按需取用、在線協同合作、技術資源交易和專業知識自動化等共享服務,促進實現數據的自動流動和隱形知識的顯性化,推動新型制造模式發展。東方國信依托平臺,面向鋼鐵行業提供機理模型、專家系統和大數據分析等服務,幫助企業延長高爐壽命兩年以上,提高勞動生產率超過5%,全行業直接經濟效益達200億元。

      制造業“雙創”平臺的應用場景

        未來3~5年將是制造業“雙創”平臺規模化發展的重要窗口期,也是制造業“雙創”平臺加速演進的戰略機遇期。為推動制造業“雙創”向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邁進,有必要深入探究制造業“雙創”平臺的應用場景。

      “雙創”平臺+協同研發設計

        基于“雙創”平臺的研發制造并行協同。研發設計是創造性極強的活動,對企業集聚資源、集成創新提出了較高要求。航空、航天、船舶等離散型制造業領域傳統的研發行為以串行的方式開展,上游設計難以及時發現下游制造、服務的需求,從而造成產品功能/性能以及制造性/使用性等方面的返工或質量隱患。“雙創”平臺以研發流程為主線,通過應用虛擬仿真模型,集成創新、設計、仿真、優化、質量、試驗等相關研發工具,將大量制造業關鍵工藝流程、工藝、技術數據積累、沉淀,推動硬件、網絡、計算等技術和制造工藝融合,使得工業技術、工藝經驗、制造知識和方法模型化、軟件化,構建全程化、并行化、綜合化的產品研發流程控制和研發數據管理體系,通過工藝、工裝設計與產品設計并行展開工作,及早發現產品設計中的問題,減少方案的變動,實現復雜產品的精益研發管理。例如,安世亞太PERA精益研發平臺通過協同仿真、技術創新和質量管理三大核心技術,支持產品從概念設計、初步設計、詳細設計到樣機試驗等企業研發全過程,將創新、質量、仿真、試驗等研發關鍵技術進行統一管理,實現研發項目、流程、數據、工具和知識等的協同應用。

        基于“雙創”平臺的異地協同研發。航空、航天、船舶等行業產品的研制具有集成性、分布性、異構性和協同性的特點,是復雜程度高、協同難度大的系統性工程。飛機、船舶等的研制不僅需要成千上萬的零部件供應商,還需要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成千上萬研發工程師共同參與研發設計,若要保證產品一直處于領先地位,需要建立高效協同的全球研發設計體系。基于互聯網的“雙創”平臺在云計算架構的基礎上,一方面,通過推動研發工具、仿真系統、模型庫、管理軟件、制造執行系統等大型研發軟件、應用軟件和數據存儲、治理、挖掘、分析逐步向云端遷移,支持用戶利用云端工程工具工作,提供標準接口,支持對接各種云系統服務,使多個團隊用戶無需本地部署,即可享受個性化的云系統服務,如工業專用軟件、工業數據分析、在線虛擬仿真、協同研發設計等類型的云服務。另一方面,通過基于模型的定義(MBD)技術建立工業設計領域復雜異構數據的模型標準與體系規范,提供包括:任務模型、流程模型、3D數字模型、CAE數據模型、試驗數據模型、動力學模型、工藝模型、車間數據模型、BOM數據模型等各種工程模型,從而支持不同領域、不同專業的工程師在一個統一的模型體系下進行工作,形成基于模型的設計、分析、制造一體化環境。例如,中國商飛基于網絡協同設計平臺,高效協調了全球數十家設計商、幾千名工程師,完成C919型飛機的在線協同設計,大大縮短研發周期。

        基于“雙創”平臺的眾包眾設研發。家電、服裝等行業與消費端銜接緊密,在生產制造過程中需要與用戶交互渠道,廣泛采集用戶需求,發展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按需定制業務。“雙創”平臺采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為創客、小微企業、中小企業、大型企業提供研發、工藝、制造的一體化的開放式云工作環境。一方面,任何一家企業、創客團隊都可以申請開通賬號,享受平臺提供的研發、工藝、制造、基礎數據等服務。另一方面,平臺通過提供“并行設計”“需求交互”“眾創眾包”等在線協同設計創新支持,實現創意研發在線交互、任務協同等功能。例如,海爾等大型企業在掌握消費者實際需求的基礎上,通過構建交互創新社區(HOPE)吸引企業內部員工、社會研發機構開展有針對性的產品創意設計,發布了雷神筆記本等一系列互聯網創新產品,探索發展眾包眾設模式。

      “雙創”平臺+智能生產制造

        基于“雙創”平臺的分享制造。當前市場需求日益個性化、多元化、碎片化,市場競爭已從單一企業向產業鏈競爭轉變,制造業應放棄原有“硬件式”思維模式,向擁有生產裝備、系統解決方案的企業借力,通過共享、集成、重組資源,實現快速響應市場。基于互聯網的“雙創”平臺推動制造資源數字化、在線化,促進線上、線下資源互動整合,通過大規模一體化生產能力分享,實現碎片化、閑置化技術、裝備、服務等生產能力的在線交易、協同,形成設計師、制造商、解決方案提供商、硬件供應量、消費者以及眾多社會創業者廣泛連接的大規模分工協作、價值共享、利益分成的新經濟范式,大幅提升邊際效率,促進形成具有更高生產效率的產業體系。例如,沈陽機床依托與神州數碼聯合研發的i5智能數控機床,構建融合消費者、設計師、制造商、解決方案提供商、硬件供應商的SESOL平臺,推出基于按需使用的C2M2C共享經濟模式,實現了用戶按需購買加工能力,并按加工零部件的品種、數量、加工時間進行付費。航天二院基于云制造平臺,將下屬 600 余家企業的制造資源、生產能力整合、在線分享和優化配置,實現上下游多用戶、多任務并行協同,有效解決了有的生產單元閑置、有的超負荷運轉等問題。

        基于“雙創”平臺的服務型制造。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產品市場,許多制造企業都開始將企業價值創造從以產品為中心的制造向服務增值延伸拓展,通過在產品全生命周期中不斷融入服務環節,實現制造價值鏈中各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增值。基于互聯網的“雙創”平臺通過將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軟件技術、通信技術不斷“嵌入”到制造業的產品中,提高產品的智能化水平,使得企業能夠開展基于智能產品數據分析的監測追溯、遠程維護、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在線增值服務。例如,三一重工以樹根互聯工業互聯網平臺為核心,運用大數據、移動互聯、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將機器、數據、流程、人等因素融合創新,形成工業領域各行業的端到端解決方案,讓客戶即插即用,便利地使用到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的增值服務。根云平臺目前已接入近30萬臺各類機器設備,涵蓋工程機械、紡織機械、農機、港航設備、電梯、太陽能電站設備等多個類別,實時采集數千種參數,有效提升工業企業智能制造水平、提高設備全生命周期效率、引導企業拓展新業務模式。

        基于“雙創”平臺的個性化定制。隨著智能產品的發展,消費者正成為深度參與生產制造全過程的產消者,規模化生產方式加快向個性化定制生產方式轉變。生產方式定制化首先要通過生產制造柔性化以及生產制造與用戶需求實時互聯、無縫對接,來解決定制化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多樣性和復雜性。基于互聯網的“雙創”平臺前端聯接研發生產、后端聯接用戶,通過在線匯聚、實時感知、分析預測下游消費者多樣化需求信息,反饋至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和供應鏈管理等各關鍵環節,進而推進生產制造柔性化改造,促進用戶個性化需求與智能制造體系無縫對接。可以說,“雙創”平臺的應用,相當于在企業內部建立了一個數據自動流動的生產體系,在企業研發、測試、生產、物流、管理、服務等環節,在企業橫向、縱向和產品全生命周期數據集成過程中,實現沒有人為干預的數據互聯、互通、互操作,打造企業與用戶需求數據無縫對接的智能化制造體系,從而有效解決定制化過程的不確定性、多樣性和復雜性。

      “雙創”平臺+組織管理創新

        基于“雙創”平臺的管理機制創新。在國家“雙創”政策支持與引導下,通過體制機制變革,實現消費需求快速生成、快速調整,激發調動全員的創新能力,成為很多大企業的現實選擇。例如,哈爾濱一機集團、中國一重、盾安集團、廣汽集團等制造企業基于互聯網的“雙創”平臺,完善科技評價、業績考核、股權激勵等機制,有效激發員工創業創新活力。大華股份、中信重工、一拖集團在企業內部設立創客工作室、創業團隊等創新單元,營造鼓勵員工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務的創業創新環境。榮事達通過 “雙創中心—項目合伙人制—事業部制”三位一體布局,實現雇傭模式從分工明確的“公司+雇員”向更加自由的“平臺+履約人”轉變。“雙創”中心以“智能家居”產業鏈為主線,明確產品規劃,在此基礎上甄別和篩選創新創業項目,創客與榮事達簽訂合作條款,確定股比分成,成為合伙人,項目可以進入事業部發展,這種體制機制上的創新探索有效發揮了集團資源優勢和創客技術優勢,打造集團和創業者利益共同體。

        基于“雙創”平臺的自組織創新。一些制造企業充分借助互聯網“雙創”平臺資源匯聚、開放共享的功能,以數據流、價值鏈為重點重塑核心業務流程,推動基于數據驅動的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資源自組織、自配置、自決策和自優化,實現企業網絡化、平臺化、創客化的創新型組織轉型。例如,海爾將企業從“金字塔”式科層組織重塑為以“創業小微”為基本單元的節點組織,員工從被動接受指令的執行者變為主動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創客和動態合伙人。變革后,海爾員工分為“平臺主”“小微主”和“創客”三類,平臺主是平臺管理者,小微主是創業小微的負責人,創客是“創業小微”的員工。創業小微作為企業基本單元,是獨立運營主體,享有決策權、用人權和分配權,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

      “雙創”平臺+企業創新孵化

        基于“雙創”平臺的區域合作。一些大型制造企業依托完備的制造能力體系與健全的產業鏈條,將“雙創”平臺推廣、市場開拓與地方“雙創”工作有效對接,實現大企業技術、產品、能力的落地轉化,更好地服務地方產業提質增效升級。例如,航天云網已與江西、貴州、四川、遼寧、浙江、黑龍江、云南等省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航天云網區域化落地。中航工業“愛創客”平臺已與10個城市聯合開展“雙創”基地建設,線上平臺注冊用戶超過30萬,促成交易項目350多個;地方政府、行業領軍企業、高校、創投機構、產業園區等各類合作伙伴超過200家。

        基于“雙創”平臺的在線產業集群。國內大型制造業“雙創”平臺與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各地特色產業園區的創業創新資源高效對接,打造市場化與專業化結合、線上與線下互動、孵化與創新銜接的創新載體,推動產業園區向2.0升級。在創新孵化方面,“雙創”平臺為園區初創企業提供投融資、技術支撐、創業培訓、品牌推廣等創業孵化服務,提高創新孵化成功率。在配套服務方面,“雙創”平臺為成長期的企業提供集技術、人才、管理、渠道、市場、融資、培訓等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解決當前產業園區存在的“重建設,輕服務”的問題。在市場供需對接方面,雙創平臺為供需企業搭建合作橋梁,企業通過平臺發布能力信息和需求信息,實現供需撮合。

        未來幾年是制造業“雙創”平臺建設的重要窗口期,加強對“雙創”平臺內涵特征、建設路徑和應用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引導企業建設發展“雙創”平臺,充分釋放“雙創”集眾智、匯眾力的聚合效應和倍增效應,“以大帶小”促進融通發展,推動制造業“雙創”邁向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

      下一篇: 引領Android旗艦移動

      上一篇: Qualcomm MWC 2018亮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18|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1福利一区二区| 在线免费视频一区|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音先锋|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不卡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免费视频|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手机精品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av一区| 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虚拟VR | 任你躁国语自产一区在| www.亚洲一区|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鲁一鲁一区二区| 国精产品一区二区三区糖心| 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麻豆|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v视界|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小说| 国产伦理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福利一区二区免费看|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日日摸夜夜添一区| 无码精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 2020天堂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