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75
國家工業與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王蓉演講。
2009年9月2日-3日,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和《商務周刊》雜志聯合主辦的“2009中國制造業高峰論壇暨中國船舶產業振興論壇”在北京召開,新浪財經全程直播本次論壇。
改革開放以來船舶業取得了重大的進步,國家非常重視船舶工業的發展,船舶工業作為裝備制造業振興的重點,明確提出要壯大船舶工業實力。國務院印發的船舶工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力爭到2015年成為船舶制造業的大國,經過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們成為三大主要造船國之一,產業規模快速增長,截至2008年底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1776家,包括造修配企業。金屬船舶制造企業747家,行業從業人員近百萬人。2008年造船完工兩2881萬載重噸,近五年平均增速超過35%。完成工業利潤總額283.4億元,中國的船舶工業集團和船舶重工業集團的利潤占到一辦以上。
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從1994年成為世界第三造船大國,在世紀初的時候,造船完工量占市場份額不足6%,2008年仍然是第三位,但是份額提高到 29.5%。新承接船舶定單和手持定單33.7%和35.5%。2008年的三大指標已經全面超過日本,僅次于韓國位居世界第二位,已經成為我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出口支柱產品。近五年出口占全部的68%,2008年出口的船舶2107萬噸,金額192.5億元,以載重噸記載占全年完工量73%。新接定單和手持定單份額更高,占到84%和87%。
研發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已經具備了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的自主開發設計能力,2008年散貨船定單達到48.6%,位居世界第一位,油船,集裝箱船分別達到24.4%,32.6%,位居世界第二。在高技術船舶里面,我國成功的成造14.7萬立方米的船舶,是世界尖端產品里面,豪華油輪沒有涉足其他的行業都具備制造能力。我們建造的30萬噸級海上生產油輪SPFO的研制方面進入了世界領先水平,圍繞南海資源開發,成功的承接了國際上第六代鉆井平臺,標志著船舶工業在海上領域出現了突破。
造船質量明顯提升,專家測算效率從上世紀末和日韓的差距十分之一的水平,已經縮短到四分之一。一些骨干船舶企業的典型船舶建造周期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正是在這個生產效率提升的情況下,船舶工業的盈利能力增強,08年平均利潤率接近10%。2008年世界前十大船廠的定單中我國有四家企業入圍。2008 年9月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行業市場急劇下滑,造船市場受到很大沖擊,新的成交量大幅度下滑,自去年9月新船成交基本停滯,今年6月以來略有好轉,但是低迷的態勢沒有好轉,今年新接定價787萬噸,相當于我國不足兩個月的產量。手持定單不確定的因素增加,撤單的數量不斷增加,企業不愿意上報撤單的情況,從去年四季度到今年7月,國內船廠撤單量176艘,589萬載重噸,占到目前手持定單3%(此數字為不完全統計)。如果市場持續低迷撤單棄船的量會不斷的增大,船廠間的糾紛會不斷的增強。
從今年1到7月船舶工業運行情況看,情況基本穩定,工業總產值是306億,同比增長33.7%,增幅下降24.3%,這個數字還是高于其他行業增長率。完成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21.3%,增幅下降48.3%。造船完工量增長比較快,187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8%,新接定單下降很快,787萬載重噸,同比下降78%。手持定單億噸,比年初下降6%。我們的余糧在不斷的減少,預期全年的指標會保持較快的增長。
行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持續近六年的快速發展,使行業發展中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不斷積累,當前船舶工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有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沖擊,也有造船能力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等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就造船能力過剩的問題,我說幾個數字,也是做產業結構調整振興規劃時統計的情況,船舶工業已建成在建的5萬噸91座和95座,是03年的8倍,其中地方企業5萬噸級以上的船舶分別達到58座和78座,產能3370萬噸,是2003年的10倍以上,地方船舶企業的發展超過了船舶工業發展平均速度。
上述造船基礎設施中能夠建造30萬噸以上的達到35座,根據新接定單和未來趨勢分析,2010年之后的兩三年內已經形成了造船設施可能出現一半左右的產能過剩,據專家的預計,未來航運市場和造船市場需求趨于理性以后造船年噸需求是8千萬到1億噸之間,全球在建和已經建成的產能是2億噸。全球的產能過剩將會有三分之一的量停掉,全球的造船行業都面臨著供大于求的考驗。
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船舶行業規模經濟性比較強的行業,我國造船產業集中度不高,2008年韓國、日本集中度達到94.3%和 64.9%,我國是52.8%。集中度的發展,近年來造船工業發展很快,集中度不是一個上升的趨勢,是下降的趨勢。03年我國達到%,這五年時間兩大集團隨著三大基地建設造船能力不斷的提高,大量的社會資本進入造船領域,地方企業發展迅猛,中小企業遍地開花,目前新建船廠手持定單達到半數,我國的造船產業集中度不僅沒有進一步提高,而且有所下降,而小分散的產業格局沒有改變。
產業鏈不完善,工程裝備領域進展緩慢,設計建造緩慢,遠落后于韓國和新加坡的發展,目前我國的國際市場份額從金額來講不足5%。船舶配套發展仍然滯后,船舶配套這兩年從主機,甲板機械產品方面產能在不斷的提升,但是實現達產還有一個過程,裝船率最新的統計是50%,本土的設備裝船率,曲軸裝船率都是在一半左右。倉儲設備和通訊導航系統,因為我們的技術水平較為落后,實現裝船配套的情況更差。
市場風險加大,截至2008年底,船舶工業手持定單2億,占世界定單三分之一,中央企業1億,地方企業1億,按目前交船期推算,09年交貨期5600萬噸,12年交船1400萬噸,手持定單出現了船東推遲接船的情況,今后定單履約風險更大,特別是大部分定單在新建的企業手中,由于組織系統不完善,組織缺乏經驗,資金銜接薄弱,面臨的撤單和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很大。
國際船舶市場自去年9月以來急劇惡化,新船定單急劇萎縮,價格也全面下滑。一方面使保定單的任務加劇,使有的船廠面臨零定單的局面,有的船廠2010年以后面臨生產斷線的情況。新世紀以來迎來了最旺的發展高峰,國際船舶市場的競爭格局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韓國全面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造船業新霸主,中國船舶業高速成長,國際競爭地位憲政顯著提升,我們已經形成了中日韓三足鼎立的競爭格局。2008年韓國、日本、中國的造船完工量為 29.5%,28%,33.2%。我國船舶工業趨于萎縮,主要集中于豪華油輪,市場份額不足7%,高技術船舶方面仍然具有優勢。國際金融危機結束了國際造船市場近六年的興旺局面,今后幾年市場形勢嚴峻,造船能力嚴重過剩,既使是國際經濟2010年有所回暖,新船定單難有大的回升,專家預測目前的簫條期將持續五年,年均需求5000萬,最多8000萬左右。相對于全球近2億噸的造船能力,未來幾年造船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此次金融危機將深刻的影響造船業,我國船舶工業正處于由大到強的關鍵時期,當前面臨巨大的挑戰和風險,我們應該看到我國船舶工業具有勞動力和技術的綜合優勢,國家大力支持船舶工業的發展,目前手持定單都是比較飽滿的,國內市場需求還有一定的拓展空間,應該說世界造船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沒有改變,船舶工業綜合競爭優勢沒有改變,我們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如果能夠應對得當,不僅能力實現平穩發展,更有可能實現趕超日韓。
抓緊調整應對規劃,在危機中尋求發展,國務院高度重視船舶工業的發展,將船舶工業作為國民經濟十大重點產業之一,制訂了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作為船舶工業應對金融危機的綜合行動方案,規劃期09年到11年,規劃著力解決的是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保障船舶工業持續平穩較快發展。還是要兼顧長遠發展需求,為奠定造船強國打下基礎。
規劃圍繞一條主線,保骨干,保重點,確保骨干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保存行業發展的核心實力支持和鼓勵大型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培育世界造船市場中的龍頭企業。規劃的三項重點任務,一是確保平穩較快發展,二是推進結構調整,三是加強自主創新。平穩發展是針對當前,結構調整是自主創新是為今后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關于推進平穩較快發展,主要從保定單和創造新的需求入手,保定單的規劃已經對外公布,目前主要確保資金鏈不斷的角度提出綜合需求,希望金融機構從賣方信貸和買方信貸兩個角度對船舶工業進行支持。
目前落實規劃中,建造和船舶抵押登記辦法已經出臺了,建造中船舶可以進行抵押登記融資,擴大船舶企業的融資渠道,特別是地方企業的融資渠道。船舶產業的融資基金完成了組建工作開始運作,對買方信貸加大了扶持力度。創造新的需求,創造新增需求,當前航運市場比較低迷,拉動需求需要上下游聯動,要從增加航運公司貨源入手,中國船舶運輸領域不足20%,如果從大宗貨物運輸戰略安全出發提高到50%的話,十二五期間將新增油船和散貨船。提高了比例以后,拉動航運公司的貨源,同時,增加船舶工業的船舶定單,有利于保證我國重要物資的運輸安全。
創造更新需求,主要是加快報廢更新老舊船舶和淘汰臟舊油輪,目前已經出臺了淘汰方案的初稿,現在在進行第二輪意見。鼓勵承接汽船,目前最為主要的是鼓勵金融租賃公司成就出口船的汽船,主要是在稅收上的工作,不僅有利于解決我國當前船廠資金困難的情況,也有利于船舶租賃業務的發展。
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鼓勵兼并重組,支持兩大船舶集團及其他骨干集團重組,推動戰略聯盟,相互支持共同發展,工信部在研究指導意見,已經出來了初稿。嚴格控制新增產能,規劃要求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內容,不再興建新的船廠,如果興建大型專用設備要報國家批準。
有特色的企業集中在專業化和特色制造,加強自主創新,要對三大主流船進行優化升級,優化升級的過程符合新標準和節能環保要求。要建早大型天然氣運輸船,汽車運輸船,加強通訊導航自動化等設備的研發。船舶工業調整規劃對造船業來講,我們調整的任務大于振興的任務,規劃大力推進船舶產業鏈薄弱環節的發展,大力發展船舶配套業,在技術改造和開發中對工程配套業給予重點支持。對造船企業除了自主創新也要推進結構調整,在這次安排的中央基礎改造里面,船廠項目一個都沒有,如果兼并重組的技術改造是國家優先支持的。根據歷史的經驗,市場調整階段,也是世界造船格局發生變化的時期,韓國利用亞洲金融危機超過日本成為第一大國,我們需要有信心化危為機全行業要圍繞振興規劃,充分利用調整機遇,用好政策,加快船舶工業結構調整,增強自主開發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我國船舶工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