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42
中國制造業需要MES(制造執行系統)么?“當然需要,這是當前制造業產業升級的加速器,是全面實現制造業信息化的重要一環。”一位裝備制造企業的負責人肯定地回答記者的提問,但目前該企業卻尚未引進MES,理由是“還沒有做好準備”。
記者與十幾個制造企業人士對話后發現,對于MES的作用,大家一致肯定,但“需求欲”卻不強。也就是說,多數制造企業已經知道了MES,但不知道如何著手準備MES,以及如何規避MES項目的風險。
在8月25日召開的第二屆(2007)中國制造業信息化MES產業技術論壇上,業內專家分析了MES在我國制造業,特別是離散制造業應用中存在的難題及應對辦法,提出了加強國內制造領域自主研發與使用MES系統對行業節能與產業升級的重要性。
制造業競爭的隱性助力
如果為MES定義,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流程企業定制制造執行系統,即位于企業上層ERP與底層設備自動控制系統(CS)之間的、面向車間層的管理系統。其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建立和完善生產管理體系,包括根據客戶訂單、市場預測和內部資源狀況來制定生產計劃,從整體角度優化、協調生產過程,生產計劃的動態調整等。
與此同時,MES注重建立保證質量管理的信息體系,包括在線物料跟蹤和質量控制的在線反饋與調整,以及對產品質量零缺陷的追求。
業內專家認為,從國外多年的運行經驗來看,MES的應用對制造業的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更是企業節能降耗的有效路徑之一。
相關專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計算過程極為復雜,但從結果不難看出,MES的一次性投入雖然成本很高,但長線投資的效益是顯著的。
出乎記者意料,專家把巨大的節能效益稱為“冰山一角”。他們認為,這只是MES惠及效應的很小一部分,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更多的效益則是來自對企業競爭力提升的隱性拉動,即對產業升級的巨大帶動。
對于MES系統在我國制造領域的普及,國務院參事石定寰表示,它不只是大型企業產業升級與節能降耗的有效途徑,更是中小企業提高競爭力的必要選擇。
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表示,MES是提高企業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對于我國大多數企業而言,如何把MES從平臺提高到管理能力,實現專業化、行業化,并圍繞提高產品質量、系統安全性與節能降耗的作用而推進系統應用是首要問題。
作為能耗大戶,冶金行業應用MES系統的重要性備受關注。“如果說此前行業節能主要靠鋼鐵設備的改造,那么今后將主要靠系統節能與結構調整。”冶金自動化研究院設計院副院長孫彥廣表示。他說,為實現“十一五”期間冶金行業的節能目標,采取新的節能措施尤為重要,在加強能源系統的科學利用率方面,能源系統的指揮中心———MES系統的應用則是最有效的路徑。
企業難以承受的高成本
事實上,當前國內企業對MES的認識遠遠不如ERP、CRM、SCM等管理系統。由于認識不清,自然就導致需求不清,也就導致MES在國內難以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
據了解,目前美國MES應用規模正以每年25%的速度發展,而國內基本是局部MES功能的發展,具體是一些簡單的數據采集、物流管理等。
“目前,在我國真正成功實施MES系統的制造企業還比較少。”北京宇航計算機軟件有限公司應用工程師呂東對記者透露,“因為機械加工過程不只需要一個MES系統”。對于整個制造執行系統而言,很多執行數據需要從上一級系統,包括工具清單等系統去提取不同的數據,所以每個工程不同組成部分都需要不同的MES。而由多個MES組成的制造系統,即形成一個產業閉環系統才能真正實現制造業的全面自動化。
專家認為,這一問題在離散行業體現得更為突出。因為在制造業所包含的流程與離散兩大類型行業中,流程行業對MES的應用需求尚可以模塊化,而離散行業則較為復雜。
也就是說,對于不同行業企業的不同“車間”所需求的MES版本不盡相同,這就需要針對性地“量身定做”,這也正是令多數企業最頭疼的問題。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信息化自動化推進中心副主任漆永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購買一項MES系統軟件大約需要500萬~1000萬元。由于每個企業不只需要一個系統,而不同的工序加起來甚至需要幾十個系統,因此成本之高可想而之。
專家力推MES國產化
據介紹,到現在為止我國已有25家鋼鐵企業實現了信息化,鋼產量占總量的34.2%。在年產200萬噸以上的鋼鐵企業中,只有安陽鋼廠與萊蕪鋼廠沒使用,其他企業都已進入信息化實施階段。但對于MES系統的使用,大部分企業還處于初始階段。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工程管理部指揮長張漢欣對記者透露,MES系統的應用是制造企業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該企業日前正在著手該項目的運作。
專家認為,沒有一個清晰的范圍、沒有一個規范的生產管理體系、沒有一個全球性的戰略對每一個解決方案的指導等諸多因素,都是制約MES在中國普及的因素。而如何加強國內制造企業自主研發與應用MES系統,即實現MES國產化的問題是當前業內專家主力提倡的。
作為MES成功研發的典型企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信息化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據該企業人士介紹,當時從事一些信息化研發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提高生產率。而2000年以后,生產中出現了主要數據的不一致性問題,即執行層走得快而基礎數據跟不上,于是該企業的MES系統在需求與研發中自然而生。
目前,該企業的部分MES系統已比較成熟。據透露,相關產品將在行業里逐步推廣,以促進整個行業的信息化。專家認為,針對性地自主研發MES產品,即加速實現MES的國產化,對加快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據悉,日前由上海寶信軟件公司聯合清華大學等院校共同承擔的國家863計劃冶金工業MES架構和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課題,提出了符合我國國情并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鋼鐵制造業MES控制策略與產品構架。同時,制定出了行業推薦標準MES,并開發完成了我國首套冶金工業MES軟件產品。
制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國家863計劃離散MES課題牽頭人張國軍認為,標準化的制定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梁,是組織現代化、機械化工作的重要條件,也是推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提高產品與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的重要技術基礎。我國冶金系統MES標準的制定,對于滿足可集成性、可配置性、可適應性、可擴展性與可靠性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