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5-19 點擊率:52
【化工儀器網 行業百態】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互聯網上出現了一個特殊詞語——平替。從概念上來說,平替就是尋找大牌產品的平價代替版,用更加低廉的價格收獲不亞于大牌產品的使用效果或體驗。而這個詞語背后反應的其實是現代經濟背景下,大眾群體,尤其是身為互聯網主要受眾的當代青年人消費觀的轉變。
事實上,如果僅僅從目的上來說,找“平替”并不算一個新鮮的理念,一直以來,市場競爭都存在一個基本的理論——“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轉”,而平替,本質上就是消費者在“人優我廉”時做出選擇的過程。
不過,當代社會,得利于互聯網以及物流產業的發展,人們尋找平價替代品以及購買平價替代品的難度其實是有所降低的。而大部分人在尋找“平替”的時候,都會刻意留意“代工廠”。由于大部分品牌本身負責的是設計、銷售和推廣產品,生產的過程是外包給“代工廠”完成的,因此許多“代工廠”推出的同類型產品在效果上不輸品牌,并且因為沒有品牌溢價和宣傳成本,因此售價可以壓的更低。事實上,這也是近幾年各式各樣的食品、日用品代工廠在青年消費群體中走紅的原因。
但是比較有趣的現象是,尋找平替的情況大部分還是發生在輕工業領域,即五金、食品、日化、休閑用品等產品,而針對技術含量更高的重工業或者科研設備領域,“平替”卻只能成為商家銷售的一種話術,很難真的被消費者接受。這個現象其實值得深入討論。
就拿儀器企業切入好了。盡管目前我國國產儀器的技術發展以及產量都有明顯的提升,但是消費市場卻依舊集中在中低端產品線上,針對以色譜質譜等為主的高端實驗室儀器設備領域,大部分企業以及機構,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都會刻意的去選購進口儀器。可以說,這是消費者對于進口科儀產品性能的一種認可。
但是,當我們從國內外同類型儀器的生產線來看,相同供應商提供的同類硬件,購買自國際品牌的核心部件,引入的知名品牌技術,相對低廉的價格,似乎僅從商品的角度來說,許多產品已經符合“平替”進口產品的標準,那么為什么還是無法被認可呢?這就說明了在價格之前更重要的一點是品質——儀器產品的核心技術。
前文我們提到過“人優我廉”,但是在這之前,其實我們要先做到“人優我優”,而目前,其實在很多領域的產品上,國產企業連“人有我有”都還沒做到,換言之,他們和那些國際品牌相比,其實可能連“角逐”的機會都還沒獲得。
因此,在如今的發展背景下,當人們逐漸愿意接受“平替”產品,以技術為主導的儀器企業,其實更應該去思考,如何讓消費者看到自己產品的優秀面,去接受并嘗試自己的產品。而想要實現這一點,在核心技術上的突破自然也是關鍵。自然,抱著這種態度,就不能把自己看做“平替”產品。“平替”只是一種打開市場的方式,展現給消費者的應該是獨一無二的優秀技術與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