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48
引言:智能制造未來會有三個階段,其分別為機聯網、人機接口,以及人機協作。不論是達成手眼并用或是強化安全,都需于設備中置入更多傳感器,以偵測各種狀況。
根據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指出,實現工業4.0需經過三大階段,其分別為機聯網、人機接口,以及人機協作;而這三大階段都需大量數據分析、設備狀態實時監測、異常診斷等應用,因而帶動工業應用傳感器產值加速成長,其2015~2020產值CAGR可望達到13.2%。
工研院產經中心電子與系統研究組零組件研究部資深研究員謝孟玹表示,智能制造未來會有三個階段,其分別為機聯網、人機接口,以及人機協作。由于物聯網千變萬化,終端產品的需求勢必走向客制化,而要如何在短時間內,透過訊息傳遞及軟硬件仿真,以實現用戶需求,這就有賴于傳感器的技術。
謝孟玹指出,第一階段的機聯網,蘊含著一個重要的精神,就是所謂可預測性的維護。所謂的可預測性維護,其概念類似于預防醫學;未來工廠的機械設備需像人一般,于平時就做好保養、維護,而非等到壞了再進行維修。換言之,日后設備機臺、機械手臂、產線、工作站狀態異常偵測、感測數據收集、聯網、分析,以及應急處理與回饋建議等,都將成為機聯網中的重要應用,可提早檢測出工廠設備是否有故障征兆,于故障前可做局部維修,避免花費過多維護成本,這是目前許多國際大廠,如西門子、Rockwell等正在進行的方向。也因此,傳感器于此階段應用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第二個方向則是人機界面,這是工業4.0發展的中期目標。于此一目標中,用戶可配戴穿戴式裝置,如AR眼鏡、頭戴式顯示器,以及機械衣等,進行感測巡檢、模擬訓練,落實實時故障排除與廠區人員作業技能提升優化。此一部分同樣需要大量傳感器。
最后,第三階段為人機協作。謝孟玹透露,目前許多工作還是很細致,無法用機器人取代人力。為此,許多產官學單位便致力開發相關解決方案,希望達成手眼并用,讓人與機器之間溝通無礙。另外,安全也是此一階段的發展重點,現今仍有許多機械手臂位于柵欄內,原因除還不夠智慧之外,最重要便是安全性不夠穩定,容易造成人員傷害。
總而言之,于人機協作階段,主要目標是使員工與智能機器能協同運作,并強化智能機器精密加工能力與人機協作過程之安全。然而,不論是達成手眼并用或是強化安全,都需于設備中置入更多傳感器,以偵測各種狀況。
綜上所述,于達成工業4.0的三大階段中,皆需大量的傳感器,進而促使工業應用傳感器加速成長,預估將由2016年的25.4億美元成長至2020年的40.5億美元,2015~2020產值CAGR可望達到13.2%,高于整體應用傳感器2015~2020產值CAGR11.3%的水平。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倍加福亮相重慶“中西